□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季晓莉
(相关资料图)
目前,扩大内需已经从短期宏观逆周期调整的一项政策上升为一种战略性举措。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开会议,强调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上半年消费新动能持续增强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恢复向好,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地显效,城乡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新动能持续增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8万亿元,同比增长8.2%,保持较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8.4%,快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2%,明显高于去年;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类服务消费快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5.5%、6.6%和6.9%。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数据情况》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比上年同期增加9.29亿,同比增长63.9%;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2.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12万亿元,增长95.9%。
文旅行业今年上半年复苏明显,是全国消费市场复苏的“领头羊”,光是暑期电影档已经破百亿元。避暑游、度假游、亲子游等主题旅游项目受到游客普遍欢迎,大连、云南、青海、甘肃等海滨城市或边陲省份迎来出行高峰。美团数据显示,7月5日~19日,大连市发放文旅消费券后,平台上住宿和景区门票预订量相比2019年同期上涨约157%。此外,研学游、文化游等旅游新产品供给升级,成为新的增长点。记者7月中旬在陕西省西安市旅游时发现,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参观人数天天爆满,散客基本抢不到号。音乐节、演唱会等各类音乐演出成为吸引游客的新“武器”。今年6月,周杰伦演唱会为海口吸引了超过15万游客,创造旅游收入近10亿元。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促进文化和旅游供需适配,以旅游业恢复振兴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多方联合发力提振消费能力与信心
日前,关于促进家居消费、汽车电子消费等一系列政策正陆续出台。多部门联合发力,优化城乡消费环境,增加优质消费供给,持续释放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
在汽车领域,在国家和地方促消费政策、轻型车国六实施公告发布、新能源车下乡等利好信息的共同作用下,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和9.8%;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37.3%;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达到22409亿元,同比增长6.8%。
6月份,商务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的通知》,开展“百城联动”汽车节和“千县万镇”新能源车消费季,活动时间为6月至12月。未来,公共交通不便的县乡市场实现新能源车普及将成为重大市场机会。
7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把优化汽车限购管理政策写在第一条,还提出要支持老旧汽车更新消费、加快培育二手车市场、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村电网承载能力、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使用成本等。《2023中国汽车置换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保有的乘用车中,车龄超过6年的约1亿辆,每年更新1%,就可以拉动汽车销量提升约4个百分点。
在家居领域,近期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完善绿色供应链,创新培育智能消费,提高家居适老化水平;在积极创新消费场景方面,推动业态模式创新发展,支持旧房装修,开展促消费活动;在有效改善消费条件方面,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促进农村家居消费。这对家居企业恢复产能及信心具有强力提振作用,家居行业或将迎来更精准、更细分化赛道的机遇期。
在电子产品领域,今年上半年我国限额以上单位低能耗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速超过20%。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1月至5月我国上市新机型累计181款,同比增长8.4%,其中5G手机78款,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43.1%。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上半年金融监管总局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把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信用卡、汽车和其他综合消费贷款比年初增加7100多亿元。下一步,将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发符合不同消费群体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围绕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重点领域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促进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和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发展。
优化消费供给 激发消费潜力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居民消费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当前中国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53%,而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等国最终消费率都在70%以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还要更高。现在积极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扩大内需的诸多方式中提振消费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如何找到新的消费增长点?如何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建立和完善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使人们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与当下现实收入相比,未来收入预期对消费影响更大。2022年,我国金融机构新增居民户人民币存款17.8万亿元,而2019年至2021年居民新增存款数分别是9.7万亿元、11.3万亿元、9.9万亿元,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增幅近80%。“超额储蓄”的背后,是人们的工作和收入不够稳定,造成“预防性储蓄”。
怎么办?千言万语第一条,就是要保障和促进就业。同时,要扭转资产价格下行预期、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因为股市和楼市资产价格变化,会通过财富效应改变居民消费行为。另外,要通过个人补贴和减税增加居民收入。比如,低收入人群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个人补贴,中等收入人群可扩充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范围、提高“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等增加收入。
全球消费结构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服务消费占比随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升。中国刚进入这个阶段,未来服务消费增长空间充足,包括文化旅游体育服务消费、健康养老家政服务消费、教育培训托幼服务消费等。而放宽、完善服务消费领域的事前准入制度,在全社会推广服务消费理念,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服务消费,可以促进服务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而本轮促消费的大头——汽车、家用电器、电子产品、家居等耐用消费品,消费周期波动性强。经济形势好,消费者会提前消费;消费者信心不足,则会延后消费。而房地产销售情况是耐用消费品的重要变量,随着近期房地产政策不断优化及房地产市场逐步调整到位,未来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值得期待。
“从当前中国经济特点看,需求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消费有待修复、有效需求特别是高质量需求不足,供给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低水平产能过剩与高水平供给不足并存、供应链面临安全风险。”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近期撰文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中,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工作主线,要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均衡发力,才能真正从需求端引导供给升级、从供给侧激发潜在需求,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